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世界各个领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的红色资源,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智媒体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世界各个领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的红色资源,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智媒体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本文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通过课堂互动、内容贴近生活、师资提升等案例,揭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的实践经验,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伦理理念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更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还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注入年轻力量。
画好育人同心圆是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好的新时代课题。高校要构建和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顶层设计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有助于赓续红色血脉,也有助于激活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景区要依托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等途径,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底蕴深厚的红色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也是珍贵的育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启智润心、凝心铸魂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愈加复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引导青少年培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建设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蕴,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凝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政引领力
“大思政课”着眼于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方位和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时代要求,是担当“大使命”、汇聚“大师资”、活用“大教材”、依托“大阵地”的思政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