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干部培训中传统文化的浸润路径探析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党校干部培训中的浸润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为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员干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党校干部培训中的浸润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为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构建分层分类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分层分类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更贴合实际需求,能实实在在为党员干部“充电”。其一,分层次设计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增强教育针对性。党校应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搭建课程框架。对刚踏入岗位的年轻干部而言,传统文化教育不必急于求深,可围绕“文化认同”议题展开授课,让年轻干部产生共鸣。具体来说,党校可以开发孔子政德思想微课程,将“为政以德”等经典论述制作成主题短视频,方便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随着干部工作经验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向更深层次拓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更多智慧。党校可深入挖掘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并与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古人智慧。干部培训的课程设计还应着眼于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培训内容需要从中华文明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党校还可开展“中华文明与世界发展”专题研讨,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和合共生”等传统理念运用于国际交往实践。其二,分领域开发专业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党校要紧扣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干部的工作实际,如对党政领导干部而言,课程就得深挖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精髓,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到法家的“法治”理念,从施政智慧到用人之道,这些内容均能为现代治理提供启发。经济管理干部常与市场、企业打交道,课程就须突出传统商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如晋商诚实守信、以义制利的经营之道,徽商贾而好儒的营商理念等均能为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提供新思路。其三,融入地域文化,让培训更加吸引人、打动人。各地党校应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课程。
采用多元融合的文化浸润方法
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浸润需要构建形式多样、体验深刻的多元教学方法体系。其一,情景模拟教学能让党员干部在培训中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脉搏。如在“重走抗联路”实践课中,可让学员模拟抗联战士传递情报、执行任务,以培养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相比于理论讲授,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可让学员在角色体验中深刻领悟“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责任担当。其二,案例教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可让传统文化智慧照鉴当代治理实践。以孔府档案为例,可让学员研读孔府设立义学、调停纠纷的原始文书,通过孔府以兴办教育潜移默化改造乡风、借助礼制规范化解宗族矛盾的案例,为学员生动诠释“德法并重”“教化先行”的治理逻辑。这种教学模式可让历史案例“活”起来,让学员能够自然地将“礼治”中的和谐理念转化为调解基层矛盾的沟通技巧。当学员深入剖析孔府档案中某个田产纠纷的调解过程时,他们不仅可看到古人如何平衡情、理、法,更可学会用多维视角审视当下社区治理中的类似问题。其三,党校要进一步推进体验式教学。彭州市委党校的实践课堂提供了示范,其设计的“耕读传家”实践课程让党员干部挽起裤脚走进稻田插秧,于挥汗如雨间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耕艰辛。学员于劳作之余围坐一堂,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探讨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从手掌的老茧到心头的感悟,“做中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古籍里的文字,而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鲜活存在。
完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能够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或碎片化呈现。其一,师资培养机制是质量保障的重点。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学员,首先需要建设一支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熟悉干部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可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让他们在专业课堂上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从儒家经典到非遗技艺,全方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同时邀请儒学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党校课堂,分享实践经验,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其二,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汇聚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党校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等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各地省委党校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方党校通过搭建省、市、区、县四级干部教育培训联动网络,实现了不同层级党校间优秀教师的跨校授课,推进了师资力量的灵活调配。在此模式下,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等资源也能互通有无,不仅可解决单一党校资源有限的难题,更通过多方智慧碰撞激发了全新的教育活力,让干部教育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见实效。其三,组织领导机制是传统文化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校整体工作规划。党校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需要抓好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党校在谋划发展蓝图时,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板块通盘考虑,在制定年度教学计划时可专门安排相应课时,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有机嵌入经典研读、非遗体验等特色内容,在评估教学成效时可将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纳入考核指标。党校从顶层设计上重视起来,各部门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党校扎根生长并更好发挥培根铸魂作用。
(作者:刘 勇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