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优化策略研究

地方红色资源因地域亲和性而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其所特有的“红色地标”和本土革命故事能够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如今,如何挖掘好、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地方红色资源因地域亲和性而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其所特有的“红色地标”和本土革命故事能够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如今,如何挖掘好、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整合地方红色资源,构建系统化红色资源库与协同机制。其一,构建红色资源库须以跨部门协作机制为支撑。学校和红色场馆、革命遗址之间应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以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将各地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如江西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革命文物工作格局成效显著,文物主管部门在开展革命文物认定工作时,他们会同本级有关部门及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并依据确凿革命史实与文物价值作出认定。其二,地方红色资源亟待系统化整理。组建专业的红色资源开发与科研团队至关重要,团队须按照红色资源的类型、表现形式、特色以及地域分布等进行系统归纳,并形成地方红色资源档案。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整理过程中,可挖掘当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创新元素,如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故事等,将其与当下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比如,江西不少高校采用体验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深刻感悟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实现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的有机统一,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三,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打破时空壁垒,进一步扩大地方红色资源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地方红色资源的汇聚展示、数字管理与高效应用。相关部门可采用高精度平面扫描、360度高清环拍及三维扫描建模等先进技术对各地馆藏珍贵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构建多元融合的地方红色课程体系,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其一,学校要加快创新思政课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精髓,打破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打造立体式、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可编写红色故事、红色诗词以及红色家书等校本教材,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思政课中,在课程设计上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并结合理论背景、历史背景、现实需要等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综合阐释,以增强课程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有效提升思政课堂育人实效。其二,学校要将地方红色资源切实转化为学校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为推动地方红色资源向学校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要根据各专业的特色融入当地红色文化故事,深挖其精神内涵,探寻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的关键点。比如,医学专业可以融入红色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通过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排演,让医学生感受前辈们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艺术专业则可剖析红色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与时代、家国的紧密联系,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其三,实践课程开发能够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体验感与实效性。以江西理工大学“红都摇篮情,青春长征行”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实践队踏上了于都长征历史步道,跟随专业讲解员的步伐重走长征路,在崎岖山路间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当学生们行至老鹰山补给站时,通过舞蹈《十送红军》表达对红军的敬仰;抵达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时,调研了解当地人民对长征的无私支援。

  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种子教师”队伍。其一,教师的红色素养直接关系红色文化育人质效。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善于挖掘与整理本地红色资源至关重要,要找准这些资源与思政教学目标的共通之处,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引导其关注身边的红色文化。比如,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专题+团队”的模式推动师资创优,推行“一课多师”,让每位教师均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将课题做得更透彻、更精彩。其二,校外专家参与教学能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视角,拓展教学内容。学校可以聘请特聘教授、革命烈士后代以及当地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将校内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党史研究者为红色文化教学提供严谨的历史解读,邀请文物专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其三,学生宣讲团队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从学生中挑选并培养红色宣讲员,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打造学生宣讲团队时,应注重专业性与传承性,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升学生的宣讲水平。可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宣讲员传授技巧和知识,保障团队的持续发展,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完善评价反馈,搭建科学化地方红色资源育人评价体系。其一,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帮助学校及时察觉问题,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可通过动态管理机制,实现问题即时反馈与整改。搭建一套覆盖前期规划、中期实施以及后期效果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红色教育活动时的情感转变和行为变化。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及时梳理成功经验并找出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再依据这些反馈持续优化活动方案,形成“实践—反馈—提升”的育人闭环。其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上下贯通、协同治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可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情况作为衡量思政课建设水平、评定教学科研成果以及考核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同时,各地也可将红色场馆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纳入纪念馆、博物馆的质量评价体系中。相关各方都应参与其中,以打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作者:张美丽 作者单位: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度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井冈山精神’引领下的江西红色文化育人策略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HSWH24092](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