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马  腾

  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革命遗址遗迹、精神谱系等物质及非物质形态,承载着丰富的革命传统与价值内涵。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抽象、形式单一等问题,而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人物事迹和深刻的精神内核,为破解上述瓶颈提供了可能。当下,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构建沉浸式红色教学新场域

  传统思政课对红色资源的呈现常限于图片、文字或简单视频,难以深度激发学生共鸣。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先进工具。数字赋能的本质在于打破物理限制,通过高度沉浸、强交互、广覆盖的方式,将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动态、可感、可参与的“活教材”,显著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此,高校思政课应巧用实践体验场域,凝聚思政教育力量。可充分利用VR技术重建革命遗址、战役场景,将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复活”于课堂或校园场景,建设集红色文献、影像、口述史、3D文物模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资源库,方便师生随时调用、深度挖掘。开发智慧教学平台,嵌入红色主题的交互式地图、时间轴、知识图谱,支持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结合“Z世代”青年特点,利用短视频、H5、动漫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官方微信、微博、B站等平台创作和传播优质红色内容,拓展教学时空边界。

  打造具身体验式红色育人模式

  思政课要入脑入心,关键在于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而情境创设正是红色文化浸润思政教学“隐课堂”的关键。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善用课程育人场域,筑牢思政教育根基。为有效营造具身体验式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在日常课堂中,可打造主题式情境教学,围绕“红船精神”“抗战家书”“焦裕禄的一天”等特定红色历史事件、人物或精神,精心设计涵盖角色扮演、模拟决策、辩论研讨等环节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代入历史角色,在模拟冲突与抉择中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牺牲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可开展红色研学实践与行走课堂,将课堂延伸至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真实场域。设计口述史采集、微纪录片拍摄、现场讲解实践等有明确任务导向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志愿服务等,将红色基因融入价值观的培养中,实现在场、触景、生情、悟理的进阶式认知深化。

  拓展多维协同思政育人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多元价值,其融入思政课必须突破学科藩篱,实现跨域协同。为此,高校应着力将红色资源系统性整合、立体化呈现、创新性传承,以赓续其精神血脉为旨归,在教学中多维度激活其育人效能。课堂内容融合中,要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将红色基因融入价值观培养中,达成实践育人目标。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结合革命实践阐释矛盾论、实践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作为核心史料;《思想道德与法治》则可以用革命道德典范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资与教学团队融合中,高校要鼓励思政教师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专业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融合课程模块、设计综合性研究课题,提供多学科视角解读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考辨、文本细读、社会调研、艺术鉴赏等复合方法解析红色资源,形成穿透性认知,深化育人实效的学理厚度与现实广度。

  建立动态多元红色育人体系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评价单一、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高校需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聚焦价值内化与行为外显的多元化评估体系,突破过去思政课“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转向多维度、全过程、重实效的综合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强化过程性追踪,关注学生在红色主题研讨发言、情景模拟表现、研学实践报告、线上互动等方面展现的投入度、理解深度与情感态度变化。同时,评价中突出能力与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红色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革命精神当代价值的能力。在评价主体上,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实践基地反馈以及社会反响,推动多元参与形成立体视角。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增值评价,通过问卷、访谈、作品前后对比等捕捉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实质性提升;并强调成果外显,将优质研究报告、创意作品、志愿服务成果纳入评估,激励知行合一。高校通过建立动态、可反馈的综合性评价机制,真实反映红色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效,驱动教学持续优化,为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创新应用,既是教学形式的变革,亦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升华。高校思政课通过数字赋能提供技术引擎、情境创设深化情感体验、学科融合拓展认知维度、评价创新检验成效,得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为此,高校应善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践行育人使命,关注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使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新时代青年助力。

  [作者系榆林学院讲师。本文系榆林学院辅导员研究专项“高校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对策研究-以榆林学为例”(FDY2409)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