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有助于不断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有助于不断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红色资源是党自我革命的“活教材”,通过“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多维融合、开发运用来构建共产党员的集体记忆,让红色血脉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立场、道德情操、思想方法、优良作风的基因永远延续下去,就能够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外化为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深厚文化滋养。
拓宽课堂场域,加强实践锻炼。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面向火热的社会实践,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断探索实践课程创新,打造一批感受实践成果的精品研学路线和情景式思政课,引导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基本道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冶情操情怀、增强信仰信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深化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是提升教育强国建设质量的关键,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战略先导。
通过强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使其与思政课教学体系更融通,能够为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夯实基础。具体而言,通过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研究,提炼红色文化精神要义,从中挖掘出具体的、适配思政教育的元素,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部署,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使命。面对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的交织演进,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桎梏,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教育的“三大属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和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探索中,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淀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在新的起点上,深刻理解教育“三大属性”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与实践指向,有利于我们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总体要求,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世界各个领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的红色资源,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智媒体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本文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通过课堂互动、内容贴近生活、师资提升等案例,揭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的实践经验,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伦理理念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更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