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奇迹!河北政法学院思政教师塞罕坝研修,铸就育人新魂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赴塞罕坝及承德地区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研修。此次研修通过沉浸式学习与现场教学,深入解读塞罕坝精神,实地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成果,并传承红色基因。旨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思政育人注入新活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的时代新人。
河北某政法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塞罕坝研修:追寻绿色印记,铸就育人新魂
近日,河北某政法职业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及承德地区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与现场教学,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并实地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思政育人注入新的活力。

研修背景与意义
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此次研修,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
研修内容概览
本次研修课程设计精巧,内容丰富,涵盖了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地考察、革命精神的传承以及乡村振兴的经验分享。以下是研修的主要内容:
塞罕坝精神的深度解读
研修首日,学员们抵达塞罕坝机械林场并办理入住。次日,研修活动以庄重的开班仪式拉开序幕,奏唱国歌、介绍与会领导、领导讲话以及授旗仪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随后,专题学习《塞罕坝精神》和现场教学《塞罕坝的创业史》深入剖析了塞罕坝林场从荒漠到林海的艰苦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学员们通过参观塞罕坝展览馆,亲身感受三代务林人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深刻领会了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要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奇迹
研修期间,学员们深入塞罕坝的多个生态地标,实地感受绿色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塞罕塔,学员们学习了《“绿色奇迹”:塞罕坝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到这座标志性建筑如何见证塞罕坝生态修复的辉煌历程,以及三代造林人将荒原变为林海的“地球卫士奖”级成就。在滦河源头,学员们通过现场教学《滦河之源: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了解了滦河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的涵养情况,认识到塞罕坝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关键作用。神龙潭和亮兵台的现场教学,则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湖水与林海、湿地交相辉映的自然美景,以及塞罕坝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的有效性,深刻理解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生态价值。在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学员们学习了《光影秘境:御道口的湖山诗境》,见证了御道口作为塞罕坝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次创业”中从荒漠到林海的蜕变,进一步诠固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
研修课程还特别安排了红色教育环节,旨在引导教师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王尚海纪念林,学员们学习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林带领建设者们在恶劣环境下创造人间奇迹的感人事迹,深刻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在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学员们回顾了承德地区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探索
除了生态和红色教育,研修还关注了承德的地方文化与乡村发展。在承德博物馆,学员们通过《唤醒时代记忆讲述承德故事》的现场教学,了解了承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学员们实地考察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学习了当地如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唱响乡村振兴歌,绘就美丽山水画的经验。这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研修成果与展望
此次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塞罕坝实践研修活动圆满完成。通过此次研修,思政课教师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感受了塞罕坝精神的伟大力量,汲取了红色基因的丰富滋养,也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学员们将把此次研修的所学所感带回课堂,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塞罕坝的故事,传承塞罕坝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