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有助于赓续红色血脉,也有助于激活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景区要依托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等途径,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有助于赓续红色血脉,也有助于激活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景区要依托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等途径,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底蕴深厚的红色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也是珍贵的育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启智润心、凝心铸魂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愈加复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引导青少年培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建设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蕴,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凝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政引领力
“大思政课”着眼于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方位和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时代要求,是担当“大使命”、汇聚“大师资”、活用“大教材”、依托“大阵地”的思政大课。
本文聚焦202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高级研修班,结合国家政策与实践案例,深入解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的创新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战略设计、师资培养和生态优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文深入解析思政教育与学科思政的本质区别,探讨学科思政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分享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助力教育工作者把握育人新方向。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实践案例及方法论,结合教育部文件与权威研究,为教育者提供可落地的实施策略,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本文深度解析思政教育五大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结合教育部政策文件与实践案例,探讨其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文章围绕”总分总”结构展开,通过六大板块系统阐述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系与创新策略,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本文围绕深耕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分析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特点,阐述思政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关系。结合甘肃宕昌 “大思政课” 实践、西安培华学院教育理念创新、南宁 “大思政” 格局构建等案例,提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策略,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绩,对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系统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把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 思政课建设关系千秋伟业后继有人,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这是由当前思政课建设所处的阶段,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位指引下,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条件得到重塑。另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形势快速变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当代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发生巨大转变。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思政课建设亟待开创新局面。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要求。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首先要找准政治站位,坚持目标导向,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载体和重要依托。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关键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耐心引导,把各个阶段都铺陈好。因此,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做好统筹协调发展设计,在各学段教学课程设置衔接、教学研究上下足功夫,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的考核和评价等。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各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努力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引导其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守正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为科学方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讲好道理很不容易,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理”始终是贯穿思政教育的一条主线,其内蕴的道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治国理政的政理,以及以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因此,必须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在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通过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拓展学习时空,让思政教育更加温暖鲜活、可亲可信,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要支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思政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方能释放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强大动能。在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基础上,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对于在政治立场、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政课教师,一律实行“一票否决”。要关心关爱思政课教师成长。通过构建同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设置项目资助计划,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让乐教善教的思政课好教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意义重大。各级党委(党组)要有力扛起“第一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改革创新、主动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才能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作者: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