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政教育价值探索

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政教育价值探索

  封少博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其价值内核与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在数字时代,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重构了信息传播生态与青年学生的认知图景,以融媒体技术赋能来创新红色文化的叙事逻辑、呈现形态与互动机制,可使思政教育进一步“活”起来、“潮”起来、“融”入学生心灵,释放其在价值引领、历史认同、精神塑造层面的深层效能,为构建更具时代感召力的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助力。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思想引领。在思想引领方面,融媒体技术凭借其多维即时、广泛渗透的传播特性,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搭建了更加强大的平台,使承载着革命精神、奋斗历程与崇高理想的红色基因,依托社交媒体等多样化媒介平台摆脱时空桎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叙事语态和沉浸体验实现“破圈”传播,有效促进历史传统、革命精神融入学生认知。以校园公众号为例,通过定期推送革命故事、发布红色经典片段,可以使红色文化以浸润式、动态化方式传播,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归属,有效廓清学生的思想迷雾,引导学生在信息洪流中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同时,借助融媒体技术的强交互性,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歌曲、故事、人物、影视、档案等不同层面内容资源,亦可使学生在融媒体平台中主动参与讨论、分享体悟,深化其对红色精神内核的理解与共鸣,从而筑牢信仰之基,校准人生航向的精神坐标与价值罗盘。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在教学实施方面,不少高校思政教育受限于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容易出现“抬头率低、参与度弱”的情况。在融媒体技术的助力之下,利用多元化的媒介表现形式,可以全方位、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示红色文化,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大数据、虚拟现实、H5、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为以思政教育推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精准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引擎。思政课堂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增强现实技术则可将红色文物“搬进”教室,实现与历史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交互式H5页面可通过游戏化设计,将党史知识转化为闯关挑战。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既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可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在情感共鸣和互动体验之下,使红色文化更多地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转变。

  拓展传播渠道,拓宽红色文化覆盖面。在传播效果方面,融媒体技术以破除时空壁垒的变革性力量,重构着红色文化传播的生态格局,其全域覆盖、即时触达的特点,使高校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与校园的物理边界,构建起以社交媒体为交流互动、以短视频为视觉传达、以云端课程为知识动脉的立体化传播网络。日常思政课堂中借助视频平台中短小精悍的红色文化视频,可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红色文化;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设“云党课”,可让更多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党史。同时,融媒体的裂变式传播特点能够使红色文化内容迅速扩散,高校通过开展“建党百年”主题的微博话题、朋友圈转发红色海报等活动,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刷屏效应”,使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升维为现象级交流共振,拓宽红色文化覆盖面,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时效性,使高校思政教育从“小众学习”转变为“大众参与”,最大限度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

  培育使命担当,促进学生互动参与。在互动参与方面,融媒体技术的强交互基因重构着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推动学生从单向知识接收者蜕变为红色文化的共创者、诠释者与传播枢纽。高校通过把握学生特征,可构建多层次交互矩阵,深度激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参与。在认知层面,可组织线上红色征文大赛、“百年精神谱系”微博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理论脉络;在情感层面,可开展“红色文化交流沙龙”系列直播,通过弹幕实时互动实现跨代际精神共鸣;在实践层面,可发起“红色记忆解码计划”,组织学生走访革命遗址、采集口述史料并制作成视频,通过融媒体传播,使历史书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身化体验,从内容策划、多模态制作到传播数据分析的全流程实践,培养其信息甄别、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输出能力,激励学生运用影视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并在参与、认同、践行的螺旋式上升中,主动完成从文化自觉到使命担当的深层转化。

  总之,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成为发挥思政教育优势、回应时代命题的重要支点。融媒体时代以思政教育创新推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深层次上强化了其价值引领功能,通过具象化历史场景、激发情感共鸣、促进互动参与,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在学生群体中实现从认知认同到实践自觉的转化,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根基。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融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持续探索内容生产、平台联动、社群运营的协同创新,进而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价值导航。

  (作者系榆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