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文化体验作为贯通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够深化理论认知、激发情感共鸣、促进知行合一,让思政课突破单向讲授的局限,让抽象的理论在可感可知的文化场景中自然流淌。

  袁田田  袁  坤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文化体验作为贯通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够深化理论认知、激发情感共鸣、促进知行合一,让思政课突破单向讲授的局限,让抽象的理论在可感可知的文化场景中自然流淌。这种体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氛围的浸润,使价值理念与个体感知相融合,让学习者在与文化的对话中深化对理论内涵的理解,在情感的自然共鸣中强化精神认同,最终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自觉,为思政课的生动开展注入持久的生命力。因此,通过厚植文化根基、传承红色基因、回应时代关切,探索多元实践路径,对于延展思政课堂半径、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以历史为纽带,厚植文化根基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正己修身,蕴含的很多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德育属性,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梳理中华民族历史文脉、道德传统、精神基因,厚植文化根基,提升吸引力。

  一是从教学设计上与地方非遗工坊跨界合作,定期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和传承实践。可开展扎染、陶艺、剪纸、制香等费用相对低廉、参与度高的技艺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与非遗传承人直接对话的民俗调研机会和亲身体验手工技艺的机会,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活动应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育,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化事项表面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提升文化素养、文化自觉,更领悟和传承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文化基因。二是从教学方法上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推进历史情景模拟教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破时空限制,生动还原我国古代生活。模拟古代书院讲学场景,让学生诵读经典、见贤思齐;模拟古代市井节庆场景,让学生参与传统礼仪活动,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文化体验,深度吸收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核心理念,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以信仰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蕴含着初心使命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契合了当代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作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引入革命文化体验,以信仰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感染力。

  一方面要依托地方革命资源,开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思政课教育。革命文物是记录革命文化的实物依托,思政课要“走出去”,让文物说话,如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延安“实事求是”石刻原件、73个补丁的睡衣等。通过组织学生赴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等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参观瞻仰,将现场转化为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文物背后的文化洗礼,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掌握。英雄人物是见证党筚路蓝缕历史的鲜活坐标,思政课要“引进来”,亲近革命英雄。通过邀请当地的革命先烈后人、党史文博专家进校讲授,以身边的红色故事与具体细节,增添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鲜活性,讲深、讲实、讲透党史,强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共鸣。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微观体验,开展兼具思想品位与青年口味的思政课教育。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生动教材,思政课既要在筛选史料时保持导向正确、内容准确的优势,又要树立教育主体意识,创新红色主题实践。可通过上传照片即可生成“红军照”的H5互动产品,贴合学生喜爱“网络秀照”的兴趣,赋予其保家卫国的神圣想象;通过开展“红色家书创作”“革命微电影表演”比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增进学生爱国情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在当下与过去的碰撞中,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确保革命精神永不褪色。

  以创新为驱动,回应时代关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彰显。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创新为驱动,回应时代关切,提升引领力。

  一是连接现代与未来,思政课可引入新兴科技体验。可带领学生深度参访一线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了解前沿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建设的斐然成就;依托高校实验室和校企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锤炼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对接产教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技能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二是连接中国与世界,思政课可引入多元文化交融体验。可以举办国际美食节、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营造多彩校园氛围;建立国际学生交流论坛,围绕全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跨文化交流讨论。对比分析中外差异,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三是连接课堂与社会,思政课可引入社会调研实践体验。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继承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人民关心的社会治理短板弱项,明确调研主题,确保调研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坚持过程导向,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坚持结果导向,组织学生凝练与分享调研成果,展示社会调研经验教训,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在调研真问题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为培养具有问题意识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袁田田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坤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院校思政课暑期实践调研‘同质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3jzyb-7)、202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研究”(编号:SZZX23007)的成果]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