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五个维度

基于现代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本文着重探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知、情、意、行及心理五个方面育人维度,以期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作者:李怀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成效评价的尺度标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评价在理念、原则、指标和技术等层面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各个层面都亟需转型。“大思政课”作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聚焦知行合一、实践育人。如何运用数智技术优势创新“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现代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本文着重探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知、情、意、行及心理五个方面育人维度,以期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知识维度。在知识层面,“大思政课”不仅关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注重知识与实践结合,贯彻“做中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发现新知识。为此,我们要基于“大思政课”不同活动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知识评价指标与维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等层面设置与之匹配的问题问答与分析论证,以此检验和循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与水平,从而在知识层面衡量和判断学生通过“大思政课”实践活动获得的成长与发展。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情感维度。在情感维度,“大思政课”教育涉及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其中情感体验包括自豪感、归属感、同情心等,情感态度包括道德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情感表达包括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面对困难时展现的坚韧不拔品格等,这些方面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选择。对此,我们要为“大思政课”的育人评价设置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对一访谈、问卷以及心理学量表的方式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来考察他们的情感倾向和价值选择,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意志维度。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对于人的行动有发动、坚持和制止等方面的调节控制作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在意志维度上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个人意志品格的培育。一方面,它引导学生制定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个人奋斗目标,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它培养学生形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毅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上述育人内容和目标,“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评价也应形成意志层面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与内容,设计相对应的知识问答、考试和问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行为观察等方式来考验学生能否在逆境中保持坚定,永葆初心,能否抵制不良诱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行为维度。行为是人受思想的支配而表现出来的能力活动,行为能力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等内在素养的具体外化,包括想象力、记忆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行为能力维度上,“大思政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聚焦其知行合一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技能、领导力、组织力等,强调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体现“大思政课”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此维度上,“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建立学生行为档案等方式对学生行为能力做出科学、全面的客观评价。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质效评价的心理维度。心理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的总和,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思考着各种事物的过程,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在心理维度上,“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育和锻炼,包括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自我形象和自我预期的建立以及面对社会挑战和个人困境时的心理韧性。“大思政课”重视发现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全面性和关怀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考察和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在心理层面的实践育人效果,应该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通过心理辅导与咨询、收集同学与教师对其心理状态的评价,观察和监测学生的内在心理健康状态。此外,在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可结合标准化心理测试量表,针对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智力水平、人际关系以及焦虑和抑郁程度等方面设置相匹配的问答,以帮助教师动态、及时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心理态势,从而衡量学生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层面的成长和发展。(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婉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学习成效的大数据增值评价研究”(23VSZ14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项目(CSJJ24MGC06)、成都市哲社规划项目(2024CS246)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转自:光明网-学术频道]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