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多重维度
如何将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合理运用,需要从长效机制、教育价值、课程融入、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多重维度进行思考。
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嵌入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将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合理运用,需要从长效机制、教育价值、课程融入、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多重维度进行思考。
长效机制维度
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成及持续发挥作用需要有相匹配的长效机制来维护。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明确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实施路径,使这项系统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有法可依;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资源、协调行动,确保政策法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健全监测评估体系,精准提升实践效能。制定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效果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度、情感认同度、行为践行度等,定期针对实践效能开展评估活动;构建“教育—反馈—改进”闭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意见,动态优化教学方案。
教育功能维度
将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坚守精神内核,还需要创新表达形式,通过“传承—转化—赋能”的闭环,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动力的转化,从而丰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体系。
一方面,夯实文化认同的精神根基。红色文化承载了革命精神、奋斗历程与集体记忆,通过文物、遗址等载体得以具象化呈现,将其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另一方面,铸牢立德树人的精神导向。在思政教育中嵌入红色文化,可以通过解读红色精神、了解革命先辈事迹、沉浸式体验革命场景等,坚定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唤醒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此外,塑造德技并修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德技并修的教育目标与红色文化中的“忠诚、奉献”等品质高度契合,通过将红色文化嵌入思政教育,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职业教育培养专注、坚韧、创新的职业精神提供历史参照。
课程融入维度
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需以多维课堂为载体,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内含红色基因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打造红色基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上,以专题模块方式呈现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例如,在讲解职业韧性时,可以与长征精神相结合,既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韧性这一知识点;教学方法上,利用数智技术,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享、互动研讨等方式,再现红色场景,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打造红色体验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的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等,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主题研学”等活动,通过参加红色文化宣讲、老区志愿帮扶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职业责任感。此外,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与互动的网络课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设计专题栏目,发布主题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开发红色主题思政教育在线课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浏览重点和兴趣所在,向其精准推送红色文化相关内容。
师资建设维度
思政教师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培养一批兼具专业素养、技术素养和红色素养的青年教师,是实现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选择。一方面,“老带新”模式。组建由资深思政教师、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示范、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红色文化嵌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请进来”即邀请党史专家等进校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宣讲,系统讲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教学应用,提升青年教师在理论上的认知;“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前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实地研学,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参加相关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吸收先进教学经验。此外,可采用数字化赋能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提升青年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依托VR、AR等技术创设红色文化教育场景,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教学吸引力。
校园文化维度
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是“大思政”,“大思政”之所以“大”,就是因为思政课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思政小课堂上,而是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讲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的重要阵地之一。在物质环境营造方面,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的整体规划,系统建设红色主题广场、红色文化长廊、革命精神浮雕墙等红色景观,以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名字等命名教学楼、道路,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浸润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余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精神文化培育方面,在校园内开展“红色文化节”“红色经典诵读”“红歌合唱比赛”等主题活动,结合职业院校特点设计“红色精神演讲”“红色职业技能大赛”等特色项目,吸引学生加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组建红色主题学生社团,如红色文化宣讲团、革命历史研习社等,让学生通过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方式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作者:程 茹 李 飞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区域性红色资源‘场景化’与‘案例化’教学开发研究”(24JDSZK028)成果、202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研究”(2025SJSZ0596)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成果][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