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伦理理念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更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鄢 星 周昊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伦理理念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更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修身智慧、人文精神、治理理念等,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经典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美德传承中砥砺奋进,让五千年文明智慧更好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筑坚实的文化支撑。
构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应系统梳理传统典籍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萃取其思想精华,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上,可借助《论语》《孟子》等典籍中的“仁政”思想,进一步阐明现代教育的人民立场;借助《尚书》《左传》中的治国智慧,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借助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意境,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设计上,可推动“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在必修课中可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模块,在选修课中可开设“中华传统家训文化”“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等特色课程,在实践课中可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沉浸式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可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集,开发系列思政微课,运用数字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经典从故纸堆中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优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实践教学方法。高校应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通互融。可组建传统文化研习社,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沏茶行礼中体会“精行俭德”的处世哲学,在射艺体验中领悟“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修身智慧;设立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工坊,通过篆刻、刺绣等传统技艺传习和感知匠人精神;组织传统文化研学团,深入历史遗址、文化场馆等开展考察学习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大学堂。应创新实践育人活动形式,如将琴、棋、书、画与美育教学融合,举办“书画研习”“诗词飞花令”等主题活动;将“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根据节气特点和传统文化习俗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比如,在春分日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在夏至日动员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注重实践成果转化,鼓励学生将非遗技艺创新应用于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跃升,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完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聘请业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非遗传承人、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对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可邀请校内外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入课堂,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修班和工作坊,汇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非遗传承领域专家和学者等多方力量。建立“过程性评价+成果性展示”双轨评价体系,不断改进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纳入教师素养考核范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设立“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教研项目组,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学院可联合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选派思政课教师到文学院、历史学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系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打破学科孤立状态,实现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着力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打造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式育人文化场域。在环境建设上,秉持文化展示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可精心设计“校区—片区—楼栋—楼层”四级育人场域,打造“一园一馆一廊”文化空间,建设“诸子百家园”主题景观,筹建校史馆传统文化展厅,设置“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主题石雕,在教学楼走廊布置“中华五千年文明”主题展板,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场景。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以四季为脉络,培育“四季弦歌”品牌,比如,在春季举办“清明赏春诗会”,夏季举行端午龙舟赛,秋季举办“雅集中秋·共赏明月”主题活动,冬季推出“冬至文化节”,通过系列品牌活动,让书香与诗韵交织成校园独特的文化底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新技术赋能媒体融合,构建虚拟场景与现实课堂的跨维度互动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让学生在数字长卷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元宇宙思政教室”,通过数字化呈现的丝绸之路讲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坚定文化自信。
[鄢星系重庆移通学院讲师;周昊天系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重庆移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育人模式探究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编号:24JG353)的研究成果]
(文章转载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