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改革:如何让理论“接地气”?
本文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通过课堂互动、内容贴近生活、师资提升等案例,揭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的实践经验,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如何让理论“活”起来?
课堂改革: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过去,思政课常被学生吐槽“枯燥”“照本宣科”。如今,不少高校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局面。比如,某高校引入“问题链”教学法,把教材里的重点难点拆解成一个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讲到“共同富裕”时,老师会问:“如果让你设计一个乡村帮扶计划,你会怎么做?”这种提问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参与,课堂氛围明显活跃起来。
还有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比如,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与当地高校合作,组织学生到西柏坡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与老党员交流,对“西柏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行走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

内容创新:贴近生活,回应时代
思政课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某高校在课程中加入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案例,让学生看到国家发展的成就。还有学校把“抗疫精神”融入教学,通过讲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人的伟大。这些内容既贴近生活,又能引发共鸣。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他们开发了“红色记忆”系列课程,把西柏坡的历史故事与当代价值观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讲述“赶考”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清醒和奋斗。这种创新让思政课不再是“老生常谈”,而是充满时代感。
师资提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思政课改革,教师是关键。过去,一些老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现在则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比如,某高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到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参加培训,学习如何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还有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比如研究如何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解理论,让课程更生动。
教师自身也要有“代入感”。比如,某老师在讲“生态文明”时,会分享自己参与环保志愿者的经历。这种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践行者。
评价体系:从“考分数”到“看成长”
传统的思政课评价往往以考试分数为主,现在则需要更全面地看学生的成长。比如,某高校引入“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还有学校把学生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把理论转化为行动。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实践+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真正从思政课中有所收获。
未来挑战:如何让改革持续深入?
尽管思政课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趣味性?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经验表明,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的宝贵财富,但如何用好这些资源,还需要更多创新。
未来,思政课改革或许可以借鉴更多跨学科的方法。比如,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传递价值观。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点,让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仅关乎课堂,更关乎未来。如何让理论“活”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金课”,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探索。而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