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文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论断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关乎文化传承、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远发展。

作者:冉富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论断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关乎文化传承、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远发展。

中华文明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

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根本在于确立坚实的价值坐标,这一坐标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沃土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熔铸的精神谱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伦理根基与人格典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了由个体修养向社会担当拓展的完整价值链条,“修身”是起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在实训操作中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正是“格物致知”求真态度与“敬业乐群”职业操守的现代体现。当学生的价值认知从个人技能的提升扩展至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担当时,“齐家治国”的内涵便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生动展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使其在服务奉献中体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正是推动传统价值向现代公民意识转化的实践路径。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这一价值体系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神动力。红岩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奋斗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品格,是激励青年学子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精神火炬。高职院校应通过系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进校园,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现历史场景,研读红色家书、寻访革命旧址等,使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可感,从而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的贯通融合,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奠定坚实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文化资源向育人效能的多维转化

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前提,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育人效能,则考验教育工作的智慧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转化机制,打通从文化认知到价值内化、再到行为外化的关键环节。

将文化育人理念纳入学校治理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群)建设,联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共同设计“思政+专业+实践”一体化育人方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全过程。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整合行政、后勤、心理健康等多方资源,建立集生活帮扶、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网络行为、消费习惯、社交关系等进行画像分析,动态研判思想状况,及时推送个性化关怀信息,记录成长轨迹;通过谈心谈话、生涯规划辅导等方式,回应学生现实困惑与发展诉求,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紧密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

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载体。高职院校应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打造“车间里的思政课”,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体悟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探访古代水利工程、传统手工艺作坊或近现代工业遗址,开展“寻访古迹中的智慧”“对话非遗传承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的有机统一;开发线上思政课程资源库,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制作“微思政”产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事件或工业流程,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构建文化育人的全域生态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效依赖于开放、联动、高效的协同体系。

队伍建设是整个协同体系的核心支撑。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一支既懂思政理论又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的“双师型”专业化队伍,构建涵盖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及企业导师的协同育人团队。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与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将德育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的机制,激励广大教师投身育人实践。鼓励思政工作者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提升其把握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能力,促进“经师”与“人师”相统一。

环境营造为育人工作提供重要的物理与精神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物理环境,打造主题文化长廊、文化墙、互动装置等“微场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师生日常活动场景。开发校园数字化导览系统,学生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人物故事、历史背景、优秀校友事迹等数字内容,实现文化展示的智能化和互动化。结合专业特色举办“专业+思政”主题展览,引导学生在深化专业认同的同时内化价值追求,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外部协同决定了育人格局的广度与深度。搭建家校合作平台,通过家长开放日、线上沟通群等方式,使家长了解学校育人理念与学生发展状况。深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实习,使其近距离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与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治理调研等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增长才干、磨砺品格,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内外联动、多方协同,最终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生态,为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冉富匀,作者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