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还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注入年轻力量。
柳茜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滋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深化理论研究,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是思政教育的基础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为充分挖掘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潜力,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系统性思维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政课知识深度融合。首先,相关教育部门与高校可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内容相契合的育人元素,分类提炼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教育要点,建立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库。其次,高校需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赋能作用以及融入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再次,组建由思政教育专家、文化学者、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委员会,编写特色校本教材,进一步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融入课堂教学,铸牢思政教育主阵地
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作用,高校应结合思政教育实际,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修班、专题讲座,邀请文史哲领域专家联合授课,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转化能力;面向全国聘请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其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经典诗词赏析、本土文学作品解读等环节,利用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的动力,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重课堂交流,聚焦传统文化议题,通过实例解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深度思考与交流中形成价值判断能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新技术构建虚拟情境,还原真实的历史文化场景,打造立体化的教学场域,强化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
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思政教育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能够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强化思政教育成效。第一,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文化节”“经典诵读大赛”等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提升学生文化底蕴,让传统美德走进校园。第二,建设文化育人空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设置国学文化长廊,以图文形式展示《周易》《诗经》《尚书》《论语》等传统典籍内容,深挖思想内涵、揭示中国智慧;建设国学书屋,营造“触目皆文化”的沉浸式环境。第三,发挥学生社团育人作用。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兴趣特长,成立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类社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担当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
融入社会实践,拓展思政教育育人途径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需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拓展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非遗传承基地的合作,建立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发挥“馆校合作”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作用,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行动中感悟”。其次,开展传统文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调研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现场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制作工艺,探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再次,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鼓励学生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挖掘本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用创意设计活化技艺,培养学生守正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构建保障机制,提高传统文化育人水平
坚持高校党委对思政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纳入思政工作年度计划,明确宣传教务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相关部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职责;发挥党委、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的系统谋划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此同时,高校领导深入课堂,通过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列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会议、与思政课教师谈心谈话、访谈学生代表、随堂听课等方式,督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传统文化融入是否及时并体现新时代、新思想和新特征,思政课课堂学生参与性以及抬头率情况等,将问题和意见反馈至院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还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注入年轻力量。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
(文章转载自:中华文化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