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初探
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部署,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使命。面对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的交织演进,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桎梏,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2025-06-24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者:张琨
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部署,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使命。面对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的交织演进,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桎梏,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时代命题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群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作为前沿科技探索者与全球学术共同体参与者,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深受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影响。这也就决定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围绕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在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回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一大特点是推行“开放式培养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跨校联合培养、牵头国际研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多元学术环境和产业实践。从全球视野来看,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推进开放办学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跨文化价值冲突、科研伦理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科研合作的关键阻碍。例如,2025年5月,国家安全部通报了一起境内某高校学者为换取在国外知名期刊发文机会,主动联络境外某非政府组织,安排学生实习窃密的案件。一些案例警示我们,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在开放办学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思政与学术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
现实挑战
组织架构冲突与职责失衡制约育人效能。传统以“年级+专业”的横向党团班设置模式,与新型研究型大学中课题组、实验室为主体的纵向学术单元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研究生党员反映支部活动与科研进度难以协调,凸显出党建与科研存在“两张皮”问题。同时,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有待全面落实,辅导员“保姆式管理”与研究生自主性需求矛盾突出,对“三全育人”机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落实提出了挑战。
价值理性与多元文化碰撞带来实践难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学术伦理风险也日益突出。部分研究生存在“科技中立论”认知偏差、思政课堂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术造假等失范行为时有出现。上海某高校跟踪研究发现,缺乏有效价值引导的学生,其科研伦理判断能力普遍低于平均水平。这种现象警示我们,若不能运用科学的理论体系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根本性问题,研究生群体容易陷入价值相对主义误区,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技术工具理性赋能成效有待提升。一些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党史思政馆交互率较低,软件系统中“学业—心理—思想”数据的互通率严重不足,表明当前技术赋能更多停留在形式,未能有效转化为育人实效。如何实现技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破局之策
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借鉴传统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益经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探寻新路径,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科研”为驱动,创新组织协同架构。依托课题组、实验室、科研(导学)团队等学术单元设立研究生党支部,搭建党支部“双组融合”创新型组织架构,夯实党在学术基本单元的组织基础。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以实验室为依托,同步规划组织生活与科研攻关。近4年来,支部学生党员作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10篇,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专利,7人获国家奖学金,形成了“科研攻坚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的生动实践。同时,建立“矩阵式”协同机制,打破传统组织架构壁垒,整合资源提升育人效果。西湖大学实施博士生轮转定导制,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实验室轮转学习后再选择导师,并由资深教授担任研究生主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
以思政育人为导向,打造融合育人体系。紧密围绕教学科研开展思政工作,以“做有引领的科研”为导向,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有机融入科研各环节和全过程,推动思政教育与科研同向同步。上海科技大学开设的“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伦理与道德”课程,将前沿科技领域与人文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在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等环节嵌入思政审查,引导科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实践育人导向,推广“课程思政+科研实践”模式,将学科实践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南方科技大学在研究生荣誉表彰评选中单列“品德之星”“劳动之星”,组织研究生实践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引导作用明显,超70%的参与学生毕业后投身国家重点领域。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拓展思政育人格局。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精准育人提供技术支撑。清华大学为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清小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在国际合作实践中注重价值理念培育,开展跨国比较和实践锻炼,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复旦大学在学生培养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海外实习实践支持体系,首创“赋能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培训项目,拓展“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实践路径
政策引领推动机制变革。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设立“新型研究型大学党建思政专项课题”,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克育人难题。完善评价制度,探索构建“量化导向、分层设计、动态适配”的研究生思政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将导学团队建设、全员育人氛围、育人特色凝练等关键要素作为核心观测点,强化责任落实。
学科建设支撑体系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聚焦“科研伦理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培育”等前沿领域,培育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构建“学术共同体—育人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实践范式,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互赋能的内在逻辑,为实践创新提供学理支撑。
资源共享助力效能提升。筹建“全国新型研究型大学思政教育联盟”,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案例库、师资库、数据库共建共享;定期举办思政教育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新型研究型大学育人新路径;开发思政教育线上互动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打破教育资源的地域限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校育人体系的崭新篇章。从实验室的支部建设到跨国界的育人实践,从智慧系统的精准滴灌到价值共识的精心培育,这些探索既彰显着中国构建自强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也为全球研究生教育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理论与实践互动,才能在价值引领与科技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萍
(文章转载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