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价值与运用
党校培训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和理论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加深学员思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党校培训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具有突出的历史传承、思想教育、党性教育作用。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和路径,对于提升党校培训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加强资源开发、优化教学模式和构建长效机制等策略。
朱慧琳 沈 峤
党校培训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和理论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加深学员思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党校培训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具有突出的历史传承、思想教育、党性教育作用。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和路径,对于提升党校培训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加强资源开发、优化教学模式和构建长效机制等策略。
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政治信仰和党性修养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结晶,其在党校培训中的应用有助于强化政治信仰、提升党性修养。一方面,有助于筑牢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党校培训中利用革命旧址、烈士事迹等素材,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学习氛围中深化政治认同、筑牢信仰根基。另一方面,有助于淬炼党性修养。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了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等党员应当具备的精神和修养,通过对这些精神的学习、对比和反思,能够引导学员观照自身,检视日常行为和作风,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历史认知和使命担当
在党校培训工作中,红色文化资源是培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培训的生动教材。其有助于深化“四史”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红色遗址、文献档案等珍贵资源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依据和印证。利用革命史迹、纪念馆等资源开展培训工作,能够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场教学,帮助学员更好地认知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从而主动肩负起时代使命。同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激发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红色故事中所展现的革命先烈的担当精神直观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能够引导学员继承革命传统,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在驱动力,强化党员的服务意识。
(三)有助于创新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
相较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工作中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创新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其一,有助于拓展教学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包含各种各样的形式,既有典籍、史料等纸质资源,也包括文物、遗址等实物资源。借助不同类型的资源,可开展现场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给学员更具感染力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实效性。其二,有助于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每个地区都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印记的红色文化资源,各地党校可借本土资源开发差异化的课程内容,持续丰富教育培训载体。如江西瑞金干部学院深度挖掘中央苏区的红色历史,依托叶坪革命旧址群,打造《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历史溯源课”,以刘伯坚烈士的事迹为蓝本,推出《信仰的力量》“榜样之光课”,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运用策略
(一)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在党校培训中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应用,就必须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教育功能和时代价值方面的有效转化。
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革命遗址、文物史料等各类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活化工作。例如,在革命遗址保护的过程中,可融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数字展馆,还原历史场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在此过程中,可构建“党校联盟”协同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党校或跨区域党校的协同配合和资源共享,搭建“红色矩阵”,构建教学集群,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构建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层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有机融入地方红色历史,从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课程;深挖红色精神内涵,结合史料构建“理论+史实+实践”的课程链条。在实践课程层面,要设计现场教学点,将革命遗址、纪念馆转化为“活”的课堂,将文物、史料转化为“教材”,通过实地探访、研学等方式让学员亲身感悟革命历程;开发实践性、沉浸式课程体系,如通过“吃红军餐、走红军路、唱红军歌”等体验,强化对学员的党性锤炼。
(二)创新教学实施路径,提升培训实效
在党校培训中,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培训中的深度融合,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培训提质增效。
采用情境式教学,增强教育沉浸感。可开展空间情境构建,将实体资源转化为教学载体,将红色旧址、纪念馆等实体空间作为“现场课堂”,利用参观路线设计串联教学逻辑。可开展历史情境再现,借助文物模型、多媒体打造长征、三大战役等历史场景,让学员在模拟体验的过程中感知革命先辈的宝贵精神品质。还可以对接现实情境,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践能力,围绕当代国家治理面临的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议题,将红色精神、革命思想融入议题研讨之中,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研讨问题解决方案。
以技术赋能教学,提升教育实效性。党校可依托构建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有机融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例如,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设置线上微课、选修课等模块,让学员在线上开展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可开发“云上红色地图”、AR党史馆等数字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线上共享和应用;还可依托大数据深度分析学员的线上行为数据,通过课程点击率、互动频次等数据对教学内容开展动态优化,增强教学感染力。
采用实践性教学,增强学员体验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验,能够引领学员真正融入红色历史之中,强化其情感共鸣,形成内在向心力。在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做好实践后的转化工作,如通过撰写研讨心得体会,推动精神内化;或设计实践任务,让学员将所学所思转化为行动。
(三)健全资源长效机制,深化资源开发
在党校培训中,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长效机制,是确保红色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的关键。
长效机制的构建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统筹协调机制,自上而下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制度,跨部门协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解决资源管理碎片化等问题。
要加强师资建设和科研支撑,构建“本土专家+高校学者”复合型师资团队,教师要定期开展交流和进修,持续吸纳领导干部、英模人物融入师资队伍进行联合授课;要开展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效的动态评估,形成“学员反馈—教师优化—专家评审”的闭环式管理模式,持续打磨课程内容,调整授课模式,确保课程符合学员培训需求。
设立红色专项课题,开展深入的学术研讨工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持续性深挖。
培养讲解员队伍,服务现场教学、研学等工作,确保红色历史和故事叙述的标准性和准确性。
此外,要做好经费保障和评估监督,推进财政投入的制度化,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课程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见证,也是革命精神、思想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党校培训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党校要深入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应用路径,重点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教育转化,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课程重构和教学优化工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校培训中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价值,实现培训效果的稳步提升。
(朱慧琳系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副教授,沈峤系江西瑞金干部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