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浸润下的思政老师职业精神塑造

红色文化思政老师职业精神塑造,解码师德、师魂、师能三重跃迁,为新时代育人铸魂

  红色文化像一条暗河,在校园里悄悄流淌。思政老师站在讲台上,看似只是讲几页教材,其实是在和这条暗河对话。对话得深,职业精神就立得住;对话得浅,连自己都站不稳。

  很多年轻同行问我:红色文化到底怎么 “浸润”?我反问:你备课时,是先翻教材,还是先翻自己的心跳?如果心跳没有先被点燃,教材再厚也只是纸。

  红色文化不是装饰,而是一把手术刀。它剖开我们内心的功利、焦虑、倦怠,把 “为什么当老师” 这个老问题重新切开。切口不流血,精神就长不出来。

  我观察过几位前辈。他们讲课时,讲到关键处会突然停顿,像在给思想留一条缝。那条缝里透出的,是红色文化里 “信仰” 二字的重量。学生听见了沉默,比听见任何金句都震撼。

  职业精神的第一层,是师德。师德不是背规范,而是敢不敢在试卷外给学生打一场 “看不见的分数”。分数的标尺,是红色文化里 “人民至上” 四个字。你肯不肯为一句真话,担一次风险?

  第二层,是师魂。魂不是口号,是疼痛。当你发现学生把 “躺平” 当信仰,你会不会疼?疼了之后,是转身离开,还是把疼痛变成课?红色文化给出的答案很干脆:把疼痛讲出来,讲成光。

  第三层,是师能。能不是技巧,是选择。同样的教材,有人讲成文件,有人讲成火把。区别在选材:你选的是文件里的条文,还是条文背后那条血路?选血路,课堂就会着火。

  有人担心:红色文化会不会太硬?我回答:硬的不是文化,是我们的茧。茧不磨破,学生就永远触不到里面的温度。磨破茧的方法,是把自己放进历史里,再让学生把历史放进自己心里。

  我试过一个小方法:每节课留五分钟,让学生写一条 “如果当年我在” 的短句。有人写 “如果我在长征,我会把最后一口水给伤员”,有人写 “如果我在戈壁,我会把名字埋进蘑菇云”。五分钟,红色文化就从课本跳进了他们的脉搏。

  职业精神最后落在哪里?落在 “不敢辜负” 四个字。讲台很小,但下面站着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你不敢辜负,红色文化就活了;你敢辜负,它就变成墓碑。

  下课铃响,我收拾讲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怕不怕我们以后忘记?我答:怕,但更怕我自己先忘记。红色文化不是记忆,是呼吸。呼吸不停,精神就不死。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