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思政老师汲取红色文化营养的宝地

西柏坡红色研学路线为思政老师提供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深挖西柏坡思政教学资源,让课堂走出书本直抵灵魂。

  西柏坡的清晨,山风掠过岗南水库,吹皱一池倒映的柏坡岭。思政老师踏上这片黄土地,鞋底沾起的不是尘土,而是七十四年前那份 “赶考” 的紧迫。中共中央旧址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递来一张考卷:在胜利面前,如何保持清醒?

  沿着西柏坡红色研学路线,思政老师把课堂搬进简陋的伙房。一口铁锅、一张矮桌,就是当年指挥三大战役的 “前线指挥部”。学生问:“为何能在如此条件下决胜千里?” 老师不急着回答,只让学生摸一摸锅沿的豁口 —— 那是被柴火舔出的缺口,也是战略定力的刻度。

  转过一条窄巷,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条凳排得笔直。思政老师让学生坐下,闭眼想象:1949 年 3 月,两百多位代表挤在这间土坯房里,讨论的是 “糖衣炮弹” 而非枪林弹雨。睁眼时,阳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 “两个务必” 的条幅上,字迹依旧锋利。老师轻声问:“今天的糖衣换了什么包装?” 空气突然安静,答案悬在每个人的喉咙里。

  西柏坡思政教学资源的真正价值,不在展板上的照片,而在那些未被文字记录的缝隙。老师带学生蹲在防空洞前,指一指洞壁的凿痕 —— 那是连夜挖出的 “安全屋”,也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隐喻。学生恍然大悟:原来 “赶考” 不是一次远行,而是日日自省。

  午后,老师把队伍拉到村外的田埂。麦浪翻滚,像当年支前的小推车。老师让学生算一笔账:一辆小推车运 300 斤粮食,走 300 里山路,需要多少脚力?学生掰着指头,突然沉默 —— 他们算出的不是数字,而是民心向背的重量。

  傍晚,西柏坡红色教育实践的最后一站是纪念碑。老师不朗诵碑文,只让学生背对夕阳,看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他问:“如果明天是新的赶考,你的影子愿意站在哪里?” 风掠过碑顶,吹得红旗猎猎作响,像一声未说出口的答案。

  思政老师收起笔记本,发现西柏坡给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钥匙 —— 打开学生与现实对话的暗门。这把钥匙上刻着两个字:清醒。夜色降临,岗南水库的灯一盏盏亮起,像当年窑洞的灯火,提醒着每一位思政老师:红色文化不是过去的回声,而是未来的心跳。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