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思政教师不知道:西柏坡’两个务必’竟能破解职业倦怠?

本文深度解析西柏坡红色文化中"两个务必"精神对思政教师职业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何从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养分,突破教学倦怠与价值困惑,实现从"教书匠"到"铸魂师"的蜕变。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粉笔灰在阳光下缓缓飘落。这是华北地区某中学思政课教师张老师第17次讲授《中国革命史》的清晨。当PPT翻到西柏坡会议章节时,他突然意识到:那些自己反复讲解的红色历史,或许正是解开职业困局的钥匙。

  1949年三月,滹沱河畔的土坯房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这个看似遥远的历史瞬间,却暗含着当代思政教师破解职业发展难题的密码。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面对胜利时的清醒,恰似今日教师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教学自觉;而”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告诫,则直指当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病灶。

  河北师范大学2023年发布的教师发展研究报告显示,76%的思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价值困惑(来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白皮书》)。当标准化教案成为流水线产品,当考核指标挤压思想空间,西柏坡精神中那种在物质匮乏条件下仍坚守理想信念的品格,反而凸显出跨越时空的参照价值。

  石家庄某重点中学教研室主任李老师在实地探访西柏坡后,将会议旧址的土墙照片设为电脑桌面。他说:”每次备课到深夜,抬头看见这面墙,就会想起前辈们在煤油灯下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情景。”这种具象化的精神联结,使得红色文化不再是教材里的扁平化符号,而成为激活教师内生力量的活水源泉。

  西柏坡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位匿名教师写道:”在这里,我找到了对抗职业虚无感的抗体。”这种抗体源于对历史纵深的理解——当教师将自己置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审视,日常的教案设计、课堂互动就获得了超越当下的意义维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红色文化对教师发展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将职业焦虑转化为使命自觉”的认知框架(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黄昏的霞光染红了西柏坡纪念碑。就像七十多年前的革命者不曾预见今日中国,今天的思政教师也难以精确描绘未来教育的样貌。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在红色文化中重新找到职业锚点的人,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讲台,成为塑造民族精神基因的关键力量。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