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
底蕴深厚的红色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也是珍贵的育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启智润心、凝心铸魂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
2025-06-11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者:陈艳 王敬
底蕴深厚的红色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也是珍贵的育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启智润心、凝心铸魂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
赓续校史精神文脉,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
校史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校本文化之一存在于大学校园中,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随着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利用校史中的红色资源激活当代艺术高校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艺术类人才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增强当代艺术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红色校史文化有助于艺术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红色校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是集结了人民群众力量、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独特的历史遗存。作为真实可信的客观历史见证,红色校史文化更易于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产生认同,尤其通过史料文物展览、融合红色校史文化的创作实践等形式的濡染,能有效地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红色校史文化有助于增强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为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思想文化传播提供精神引领。红色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反映了历史精神、社会关系和风土人文,将其融入高校美育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思政课程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政治属性,对于个性张扬特性鲜明的艺术类高校学生极具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作用。而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与艺术创作,可以让学生的作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更多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感化教育作用。
最后,红色校史文化是形成艺术教育特色办学、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是新时代高校提升教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每一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精神特质。目前我国拥有近百年校史的大学累计100余所,这些高校中既有涵盖艺术教育的综合大学,也有专业艺术类高校。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每一所高校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形成了不同领域的校史文化资源。艺术类高校的红色校史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能够沉淀出独有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丰富而具有独特历史内涵的滋养中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成为传承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发挥红色校史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对拓展大学艺术教育办学思路、提高艺术专业办学水平、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意义重大而深远。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红色资源融入教育路径
红色资源是“正心”“树德”的标杆,凸显艺术人才培养的政治向度。高校教育可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实践,将红色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育等方方面面,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践行路径的创新。
红色校史资源融入艺术专业教学与创作。新时代,我国对艺术人才培养要求是多维度的,除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红色校史文化具有思政属性,与美育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美与善的价值取向。学校可成立红色资源艺术课题组,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专业教材编写。研发红色资源艺术类教学课程,构建红色艺术学科体系。打造多维度的“理论教育+技能提升+实践锻炼”团校培训体系,建设红色文化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红色资源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和创新。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形成红色文化创新的成果和实践模式。根据各类艺术专业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运用VR/AR技术,微电影、微动漫等契合当下艺术类高校学生接受习惯的载体进行教学与红色主题艺术创作。
红色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红色校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革命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能通过培养艺术人才的思政课教学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更具有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的教育内涵。充分挖掘、利用校史资源,特别是红色校史文化,让艺术学生深刻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文化人,强化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科学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优化红色资源理论教育方法、手段,提升教育的思想高度,推行“红色资源+艺术+思政”的教学模式,实现红色资源融入的最大化、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翻转课堂活动,开拓红色引领的“双创”(具备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人才培育模式,将红色资源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效转化。传承校史红色基因,丰富育人实践载体。借助大学生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等社会实践,使艺术美育形成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赋予思政教育时代性特征。围绕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师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定期收集师生反馈,完善人才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思政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红色校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红色校史文化宣传,要通过学校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多方平台策划宣传,用好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红色校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场景展示展览。结合校史文化研究定期为艺术类高校学生举办创新研讨会、名家讲坛等,搭建文化艺术交流与学术研讨平台。邀请艺术大师、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名校名师等参与研讨、献计献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学的传承发展提供导向与航标。鼓励学生用艺术方式演绎红色校史故事,以校史题材创作红色微电影等,举办校史文化问答、主题演讲、情景剧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红色校史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作者分别系鲁迅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
责任编辑:王萍
(文章转载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