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红色教育还能这么”潮”!

本文深入探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如何创新打造大思政教育基地。通过分析其将湿地文化与红色基因相融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展现该基地如何让革命历史"活"起来。文章重点介绍了"五个一"教育项目等创新实践,为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案例,是研究红色旅游资源思政教育价值的优质参考资料。

  探秘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的鲜活课堂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创新打造大思政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湿地文化,为青少年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本文将深入剖析该基地的教育特色、实践路径及其时代价值。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一、雁翎精神的时代传承

  白洋淀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水乡的一支著名抗日武装。纪念馆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等方式,完整呈现了这支”水上飞兵”的抗战历程。其中,雁翎队员使用过的木船、土枪等300余件文物,生动诠释了”芦苇荡里打鬼子”的传奇故事。

  二、大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纪念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开发了”五个一”教育项目:一场情景剧、一次水上体验、一堂微党课、一组互动问答、一份研学手册。这种参与式教育模式,让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沉浸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

  三、湿地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

  纪念馆巧妙结合白洋淀特有的湿地生态,设计了”识芦苇认英雄”等特色活动。参观者可以亲手编织芦苇工艺品,在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了解当年雁翎队员如何利用芦苇荡开展游击战的智慧。

  四、教育成效与社会影响

  据统计,该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过500批次,开展主题活动200余场。许多学校反馈,学生在参观后撰写的感想体会中,普遍表达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认知和爱国情怀的真切感悟。

  五、未来发展展望

  面向未来,纪念馆计划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开发VR实景体验项目,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学习者感受雁翎精神。同时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联动,打造完整的红色教育线路。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成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其经验表明,只有让历史”活”起来,让教育”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这座建在水乡的红色殿堂,正以其独特魅力,滋养着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