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冉庄地道战: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本文深度解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作为大思政教育基地的独特价值,从历史遗址保护、教育模式创新、资源转化利用等多个维度,揭示其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文章涵盖纪念馆的特色活动、教学模式及社会影响,为计划开展红色研学的团体和个人提供实用参考。

  走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红色基因的思政教育新阵地

  位于河北省清苑区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以其独特的红色资源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这座依托抗战遗址建立的纪念馆,不仅保存着珍贵的历史记忆,更创新性地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走进纪念馆核心区,保留完好的地道网络总长约16公里,包含指挥部、休息室、陷阱等完整作战体系。这些纵横交错的地道,见证着抗战时期冀中军民”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智慧结晶。如今,这些遗址经过科学保护,成为最生动的历史教材。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当年抗战军民的生活环境,感受”地下长城”的建造智慧。

  二、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纪念馆创新开发了”五个一”教学模式:走一次地道、听一堂党课、看一场展览、唱一首红歌、写一篇心得。这种体验式教学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情景党课”项目,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深刻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已在全国多个教育基地推广。

  三、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

  纪念馆注重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建立”革命文物数字档案”,开发”线上VR展厅”,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设计差异化课程,如面向青少年的”寻找地道小英雄”活动,面向大学生的”抗战精神与当代价值”研讨课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

  四、社会效益与示范意义

  据统计,纪念馆年均接待学习者超过50万人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300余场。其成功经验表明:红色遗址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革命遗址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种”历史场景+现代教育”的模式,为全国同类场馆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创新。当历史记忆转化为育人资源,当革命精神融入时代脉搏,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这座屹立在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地标,正在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精彩篇章。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