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造林奇迹背后的精神课堂——走进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

走进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探秘三代造林人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人工林场,更是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精神的生动课堂。通过实景还原和沉浸体验,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典范。

  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里记录了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作为全国知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它以生动的生态建设案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鲜活教材。

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
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

  一、荒漠变林海的历史壮举

  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还是一片”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1962年,林业部在此建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青年奔赴这片不毛之地。在年均气温零下1.3℃、无霜期仅72天的恶劣环境下,第一代建设者住窝棚、啃窝头,用铁锹和双手创造了”一年造林成活率超90%”的奇迹。经过三代人57年接力奋斗,如今塞罕坝已建成总面积112万亩的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2%,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二、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基地创新采用”场景还原+实景体验”教学模式,在望海楼、马蹄坑等标志性地点设置教学点。学员可以亲手体验当年的造林工具,在”三北”防护林纪念碑前聆听建设者口述历史。特别设计的”重走造林路”体验路线,让学员徒步穿越不同年代的造林区,直观感受从”沙地变林地”的生态变迁。这种沉浸式教育方式,使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三、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塞罕坝精神被概括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十二个字。基地通过展示造林英雄王尚海、陈彦娴等人的事迹,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在这里,每棵树都是活着的纪念碑,每片林都是生动的教科书。近年来,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塞罕坝大思政教育基地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新时代建设者续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