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老师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 6 个教学策略

本文围绕思政老师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思政课红色文化元素挖掘方法,助力思政老师用好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元素挖掘难的问题。

  思政课里,红色文化元素是魂。可怎么把这“魂”挖出来、用到位,很多思政老师都头疼。今天咱们就聚焦思政老师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一步步理清思路,帮大家把红色文化元素真正用在思政课上。

  先找准红色文化的“核”

  要挖红色文化元素,先得抓住它的“核”。这“核”就是精神内涵,不是表面的资料堆砌。根据教育部要求,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来源:教育部官网)。这就意味着老师得先想明白,选的红色文化元素,能不能让学生懂精神、立信念。要是“核”找不准,再花哨的教学策略,也没法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一点,难道不是挖掘策略的根本吗?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把元素拆成“小碎片”

  红色文化内容广,一整块讲太枯燥。思政老师得学会拆,拆成“小碎片”。不用贪多,一次抓一个小点就行。比如讲奉献精神,就聚焦一个具体的精神载体。这样学生更容易接收到,也符合思政课贴近学生认知的要求(来源: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文件)。要是不拆,学生听着没头绪,挖掘出来的元素也用不活。

  和课本“绑在一起”

  挖红色文化元素,不是额外加内容。得和课本绑在一起,才能不跑偏。思政课有固定的教学重点,红色文化元素要为这些重点服务。比如课本讲责任担当,就找对应的红色元素来补充。要是和课本没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是负担,这挖掘策略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绑定,不正是让教学更高效的关键吗?

党史教育学习条例

  用学生能懂的“话”讲

  元素挖好了,怎么讲也很重要。思政老师得说学生能懂的话,别总说生硬的术语。现在的学生喜欢直白、实在的表达。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贴近学生语言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参与度(来源:中国教育报)。要是话不接地气,再好的红色文化元素,学生也听不进去,策略也就白设计了。

  让学生“跟着想”

  不能只老师讲,得让学生跟着想。比如提个问题,让学生琢磨这红色元素里的精神,和自己的生活有啥联系。思政课要启发思考,不是单向灌输(来源: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要是学生不动脑,只是被动听,那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策略,就没达到真正的目的。

  常“回头看”效果

  策略用了之后,得常回头看效果。不是用了就完,要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懂了、真信了。比如通过课堂提问、简单的小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根据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效果要及时关注(来源: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要是不看效果,就不知道策略好不好,也没法改进。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