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性提升的数智化逻辑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性提升的数智逻辑,本质上是通过数字智能技术重构教学系统的“供给侧—过程端—需求侧”全链条,形成“数据驱动、智能适配、精准供给”的新型教育范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堂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杨 帆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性提升的数智逻辑,本质上是通过数字智能技术重构教学系统的“供给侧—过程端—需求侧”全链条,形成“数据驱动、智能适配、精准供给”的新型教育范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堂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教学目标上由知识灌输向价值塑造与技术赋能相结合,凸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同频共振;在教学流程上,实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全面衔接、线上线下联通、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一体化;在课堂结构上,以数智化带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
底层逻辑:数智化推动教学理念的重置
新时代数字化赋能加速推进AI技术深度嵌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塑造与技术赋能融合”的范式转型,不仅要求教学工具升级、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改变,更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底层逻辑的转变,即从单向主体性向双向主体性的转变,由教师主体地位向以学生为主体和发展中心、教师为主导和引导核心的转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师生角色的重组、重塑和再造。
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体现为:一是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情”的教学交互理念转变,改变“灌输”的单一性,凸显共情的互动性;二是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个性化育人理念转变,改变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供给,凸显个性化需求;三是从“理论抽象”到“场景具象”的内容呈现理念转变,改变单纯的理论讲授,凸显情景化教学场景创设;四是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溯源”的育人评估理念转变,改变教学评价的独断性、唯一性,凸显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五是从“封闭课堂”到“生态协同”的资源整合理念转变,改变教室课堂的单一性,凸显在线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课堂的矩阵效应。
中层逻辑:数智化推动教学流程的重构
数智化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结果是人机协同共生,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历时性分工和共时性交叉。线上教学强调各类资源优化组合、协同共享、数据互通,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与资源,打造数字化精品视频资源库与精品在线课程。线下教学强调疏通引导、师生互动,是释疑解惑、授之以渔的过程。
依据运用VR/AR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场景的具象化原则、舆情大数据实现社会热点与理论教学的分钟级响应的即时性原则、动态“思政知识图谱”关联党的创新理论的生长性原则,实行“双维画像系统”与政治素养雷达图进行课前精准诊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认知,构建智能辩论系统物理空间、党史沉浸式剧场虚拟空间、舆情认知社会空间的三维教学空间课中深度交互体系,开展区块链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分”系统课后延伸实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内容为王”原则,进一步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逻辑框架,锚定意识形态教育规律、信息技术应用逻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映射需求,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知识内化逻辑与“采集—分析—反馈”数据驱动闭环,达到最终的价值观塑造目标。
顶层逻辑:数智化推动课堂结构的重组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用于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用户互动及数据管理的技术体系数字化工具的课堂结构重组,要求建立在高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技术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有效度等目标实现创新的课程变革,通过教师主导性促进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带动学生自觉性。课堂结构的重组不是课前、课中、课后内容的本末倒置,而是课前、课中、课后的贯通思考,把课后内容前置课中,把课中内容前置课前,其本质是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结构重组,融合“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双核驱动,构建“意识形态教育链”与“信息技术链”的双向耦合机制,实现技术应用覆盖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实践的“三全育人”导向。通过架构数智技术支撑的思政课堂模型,创设物理层面教学实景展示系统、数据层面职教思政案例资源库、算法层面“价值观—行为—技能”的智能教学空间,创建课前AI学情画像、课中虚拟思政情境模拟+社会实践导师云端对话、课后思政数字展馆研学“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在思政课教学效果反馈环节,制定融入数智工具的思政特色评价体系,包括含价值观内化指数的价值认同度,虚拟实践完成率、数字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融合度,德育考核优良率、社会服务参与度的行为转化度,创新开发思政素养数字画像系统,动态追踪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曲线评价工具,实现育人过程从“阶段培养”到“终身数字画像”的延伸。
深入领悟“技术—教育”的互构、互动、互洽逻辑,让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思政课教学理念、方法、方式、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基于思政课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智慧校园的硬件条件满足思政课的信息技术需求,并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数智化塑造着思政课生态,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作者系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2020SJZDA161)成果、2024年南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成果][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