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红色教学妙招让思政课抬头率飙升90%

针对思政课教学痛点,本文揭示如何运用红色文化素材破解课堂沉闷难题。通过三种创新教学设计,将革命故事转化为生动教学资源,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教学实效性。

  窗外蝉鸣渐弱,教室里风扇转动的声音格外清晰。三十多双眼睛时而望向黑板,时而低头记录,这是某中学思政课堂的常态。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当讲到”理想信念”章节时,后排学生悄悄摸出了手机。

  红色文化这座精神富矿,本应是思政教学最有力的武器。井冈山的星火可以照亮信仰之路,长征草鞋能丈量意志的厚度,延安窑洞藏着思想的温度。可为什么这些珍贵素材在课堂上总像隔夜的茶水,失了滋味?

  问题或许出在我们呈现的方式。把革命文物变成玻璃柜里的标本,将英雄事迹简化为教科书上的铅字,这样的处理方式注定让学生觉得红色文化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实际上,这些素材完全能够活起来,成为击中学生心灵的子弹。

思政课堂

  时空穿越法:把历史现场搬进教室

  不必依赖虚拟技术,简单的环境营造就能创造沉浸体验。在讲述红军长征时,有位教师把课桌椅摆成”之”字形,让学生负重走过。当有同学抱怨书包太沉,教师适时出示数据:当年红军战士平均负重25公斤(来源:军事科学院《长征中的后勤保障研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那个瞬间,数字变成了有温度的认知。

  对比呈现往往能产生化学反应。展示同一地点的新旧照片——七十年前的荒山坡与现在的生态茶园,不需要多余说教,学生自己就能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种认知不是来自灌输,而是源于视觉冲击带来的思考。

  解构重构法:让经典素材焕发新生

  红色书信是最具感染力的教学素材,但直接朗读效果有限。某校教师尝试让学生用当代语言改编革命家书,有位学生把烈士遗书改写成了rap歌词,意外引发全班共鸣。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对经典的消解,而是让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必须守住底线。就像烹饪野生菌,既要保持鲜味又要去除毒性。改编创作需要教师严格把关,确保核心价值不被娱乐化稀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红色文化创新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不走样,精神不变形”的基本原则。

  情感连接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当代学生与革命先辈真的没有共同语言吗?某次课堂讨论中,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生活在1937年,会怎么做?”起初的回答充满戏谑,直到有个学生小声说:”我可能还不如他们勇敢。”这个诚实的回答,恰恰是教育最珍贵的切入点。

  红色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发现英雄也是普通人,而普通人身上也有英雄的潜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历史人物的连接点不是时空而是人性时,那些遥远的故事突然就有了代入感。这种认知转变,往往发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某个提问之后。

  临下课前的五分钟,教师播放了一段特殊录音——当代青年重读革命烈士日记的声音合集。当听到同龄人哽咽着念出”亲爱的妈妈,我可能回不来了”时,好几个学生红了眼眶。这样的教学效果,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讲解。

  红色文化素材就像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思政教师要做的不是简单播撒,而是创造让种子自然生长的环境。当教学方法与素材特质高度契合时,那些关于信仰和选择的故事,自然会找到进入年轻心灵的通道。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