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必看:3招活用西柏坡精神提升教育实效

本文探讨思政教师如何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教学实践,通过三个具体方法实现教育创新,帮助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柏坡孕育出的精神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光芒。而今,如何让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中绽放新光彩,成了教育者们冥思苦想的难题。

  回首往昔,西柏坡时期的 “两个务必” 思想,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代教育的道路。教师们肩负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思想的重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坚守艰苦奋斗的作风,实则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据某省重点中学调研,融入红色精神的班级,学生自律性竟提升了 23%,令人咋舌。

  创新教学形式,有三大突破口。其一,把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象的事物。借助历史场景还原、文物故事讲述,让西柏坡精神触手可及。其二,搭建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思考西柏坡精神在抗疫、扶贫等当代实践中的身影。其三,注重情感共鸣。抛开说教式灌输,用共情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自发认同。

思政教师如何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教学实践
思政教师如何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教学实践

  可千万别小看西柏坡精神教育,它绝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华丽转身。教师们可得紧抓精神内核,万不能让教育流于形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曾言:”红色教育最忌走过场,要直击学生心灵。”

  若想让西柏坡精神教育常态化,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关键。评价时,既要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得关注他们行为的改变和价值的认同。教师自身也得以身作则,用言行诠释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实践的舞台上,各地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结合本地特色,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才是上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也强调,红色文化教育要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

  西柏坡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当学生真正领悟并内化这些精神品质,他们在人生风雨中便会拥有超凡的韧性和定力。这不就是思政教育的至高境界吗?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灵魂的塑造。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