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思政课:触摸科技脉搏 读懂工业文明密码

西柏坡大思政教育基地创新推出"科学精神与工业文化"特色课程,通过地震遗址科普、矿山历史研学等实践教学,让学员在沉浸体验中感悟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的时代脉络。课程融合场景教学与动手实践,打造有深度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西柏坡大思政教育基地教学课程之一”科学精神与工业文化”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西柏坡大思政教育基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科学精神培育与工业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通过场景化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式,让学员在真实历史场景中感受科技力量,在工业遗产中读懂文明进程。

科学精神与工业文化
科学精神与工业文化

  一、科学精神教育的场景化实践

  基地依托华北地区典型地震遗址,开发出”灾害防御与科技创新”专题课程。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学员们通过观察建筑抗震结构、地质断层剖面等实物标本,直观理解地震成因与防灾技术发展。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抗震建筑模型搭建”实践环节,让学员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减震隔震原理。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课程第二现场,重点展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学员可参观企业研发中心,参与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机器人编程体验等。这种”实验室+生产线”的教学组合,有效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壁垒。

  二、工业文化传承的时空对话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研学课程以”黑色长河”为主题,通过井下探秘、老矿工口述史等方式,系统展现中国近代煤矿工业的发展轨迹。特别复原的民国时期矿工生活场景,让学员对比感受采矿技术的迭代升级。课程设计者还创新开发”煤矿安全演变”时间轴教具,清晰标注重大技术革新节点。

  秦皇岛港工业遗产研学则聚焦”港口与城市共生”主题。学员在百年老码头现场分析装卸工艺变迁,从人力扛包到集装箱桥吊的对比演示中,理解运输革命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教学特别设置”货物配载模拟”互动环节,让学员在游戏中掌握物流优化原理。

  三、课程设计的创新特色

  该课程首创”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每场实践教学均配备专业讲解员和领域专家。在科技园区环节,由企业工程师现场演示3D打印技术;在工业遗址教学点,邀请退休技术员讲述设备改造故事。这种”技术+人文”的双重解读,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维度。

  考核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学员需完成研学日志记录,并分组制作主题汇报作品。优秀作品如”矿井通风系统改进方案”、”港口智能调度模型”等,会被收入基地教学案例库。2024年数据显示,该课程学员的实践报告优秀率达63%,显著高于传统思政课程。

  四、教学成效与社会影响

  课程实施三年来,已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包含12个标准化教案、47个教学视频和8套实践教具。北京某高校的跟踪调研表明,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在”科技创新认知”和”工匠精神理解”两项指标的测评中,平均提升率达41%。

  工业文化模块特别开发的”父辈的工装”主题活动,通过老物件展览、劳模访谈等形式,成功唤醒年轻一代对工业历史的温情记忆。开滦煤矿教学点设立的”矿灯传递”仪式,已成为深受学员欢迎的特色思政环节。

  西柏坡大思政教育基地”科学精神与工业文化”课程的成功实践证明,将科技元素与人文底蕴注入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感染力。这种”场景还原+技术解密+文化传承”的三维教学模式,为新时代思政课程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教育生命力。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