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思政教育:新时代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创新路径
本文围绕深耕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分析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特点,阐述思政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关系。结合甘肃宕昌 “大思政课” 实践、西安培华学院教育理念创新、南宁 “大思政” 格局构建等案例,提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策略,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本文将从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养及思政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构建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从传统课堂到“大思政课”体系
传统思政课往往局限于“课堂讲、书本讲、老师讲”的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制度为保障、教学为依托、实践为载体、科研为抓手的育人新模式。例如,甘肃省宕昌县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教育与红色资源、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大赛、红色研学等活动,让思政课从“纸上谈兵”变为“身临其境”。
在教育方法上,高校应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开展教育。西安培华学院提出,通过开发优质的音视频资源、H5页面、慕课等,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建立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二、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养:把握时代特征,强化价值引领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央团校研究指出,当代青年对我国发展道路高度认同,但也存在价值观光谱分化、亚文化流行等现象。例如,部分青年受网络文化影响,更倾向于通过亚文化圈层表达自我,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思政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文化浸润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是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楚雄市通过开展“亲子红色研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青年的价值认同感。
三、思政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培育时代新人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育人体系。南宁市通过制定《南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同时,构建“小学启蒙、初中奠基、高中提升、高校深化”的思政教育梯度培养体系,开发“壮美广西”等地方德育课程,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学段衔接和资源共享。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南宁市通过“把骨干培养成党员,让党员成长为名师”的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并组建由高校专家、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大思政课”导师团,定期开展专题研修,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此外,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形成老中青三代衔接的师资梯队。
技术赋能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武汉科技大学利用VR技术开发“红色钢铁熔炉”工程,让学生戴着VR眼镜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革命历史,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华中师范大学研发的云端一体化智能教育SPOC平台“小雅”,通过动态采集教学数据,助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思政课的个性化教学和精准育人。
四、结语:以思政教育之深耕,育时代新人之担当
思政教育是一项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工程。在新时代,我们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正如光明网所言,持续强化思政引领力,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