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打造无边界课堂培养时代新人
本文深入解析河北石家庄如何通过“无边界”思政课堂系统推进思政教育,从社会实践、师资培养、学段衔接、技术赋能等多维度展开,结合本地红色资源与教育创新案例,探讨新时代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路径。内容涵盖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的社会实践项目、大中小学一体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等,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河北石家庄以“无边界”思政课堂为核心,系统推进思政教育创新,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深化校地合作,石家庄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打破空间壁垒:从教室到社会的全域育人
石家庄将思政教育从封闭的教室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红色浸润”的三维模式。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通过“我爱石家庄”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调研,形成提案并提交人大代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治理逻辑,增强公民意识。例如,七年级学生通过走访轨道交通站点,不仅了解城市发展现状,还提出优化建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贡献,真正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石家庄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39个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盖西柏坡纪念馆、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等标志性场所。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链条化”实践模块,组织学生参与“西柏坡精神与青春同行”创作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感受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形成“身心在场”的情感共鸣。
二、强化师资保障:专业化队伍支撑高质量教学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石家庄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轨机制,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一方面,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超1亿元,发放班主任和思政教师岗位津贴,激励教师深耕教学;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赴梁家河、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实践研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推动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提升。例如,桥西区建立5个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通过跨校教研、联合备课,促进大中小学教师交流互鉴,形成育人合力。
在教学创新方面,石家庄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神兴小学教育集团将中医药文化、国术太极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通过“一米药园”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种植、制作薄荷茶等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实现“以文化人”。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推行“一人包一组”制度,要求教师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如物理课渗透唯物主义物质观、生物课探索生命规律,使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深化协同创新: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格局
为解决学段衔接问题,石家庄创新实施“金字塔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石家庄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小学、政府部门成立虚拟教研室,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教学研讨常态化。虚拟教研室平台整合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精品课程,教师可在线发起话题讨论、邀请专家远程指导,打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限制。例如,通过平台共享的“红色根脉”系列德育课程,不同学段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开展递进式学习,实现思政教育螺旋上升。
此外,石家庄建立114个德育共同体,辐射千余所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开发《中山雄风,立礼于器——三维模型制作》等课程,在省赛中斩获佳绩,为职业教育思政改革提供样本。这种“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协同机制,让思政教育从“独唱”变为“合唱”,形成全域育人新格局。
四、技术赋能升级:数字化驱动教育模式革新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石家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石家庄学院构建“数控育人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轨迹,为每名学生定制个性化思政内容,并依托“易班”平台实现教学管理自动化。虚拟教研室的上线,更让优质课程资源覆盖城乡,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共享名校教师的精品课。
在教学形式上,石家庄各校创新“移动思政课堂”,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赴前南峪抗大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返程途中通过红歌联唱深化情感体验;槐北路小学将课堂搬到解放广场,让学生在历史地标中感悟城市精神。这种“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融合模式,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石家庄以“无边界”思政课堂为抓手,通过空间拓展、师资强化、协同创新和技术赋能,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素养,更培养出160余名支援边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136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团队,为区域发展注入青春力量。未来,石家庄将继续深化改革,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头活水”,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