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火种点燃思政课激情
走进西柏坡,红色文化唤醒思政教师初心,重塑课堂灵魂,激发教育热情,共探育人新路。
很多老师把 “红色文化” 当成背景板,把西柏坡当成打卡点,却忘了那里的空气里还飘着 1948 年的硝烟味。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砖缝里透出的不是尘埃,而是一种 “赶考” 的紧迫感 —— 这份紧迫感,正是思政课最缺的一味药。
思政课常被学生贴上 “说教” 标签,根源不在内容,而在讲述者缺少 “被震撼” 的经历。西柏坡的桌椅、油灯、电报稿,用最朴素的语言提醒:当年那群人,面对的难题比今天任何一张考卷都难。老师若没被这种难题烫过手心,回校后只能把教材念成催眠曲。

把西柏坡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搬进课堂,第一步不是加 PPT,而是先让自己心跳加速。站在防空洞前,想象电报嘀嗒声与炮声混响;坐在土炕边,体会 “两个务必” 如何从一句口号变成纪律。心跳一旦真实,语言就有了温度,学生自然听得见。
红色文化思政课创新的难点,在于把 “敬仰” 转化为 “思考”。可以让学生分组测算:如果 1949 年不迁往北平,西柏坡的供给线还能撑多久?一道算术题,把历史拉进现实,也把 “赶考” 精神翻译成 “风险意识”。思政教师培训若缺了这一步,再精彩的讲解都是幻灯片。
有人担心,西柏坡的素材离 00 后太远。其实,距离感恰是悬念的来源。把当年 “进京赶考” 的路线图叠合到今天的高速路网,让学生算里程、比时间,再追问:同样的路程,为什么那群人走了 28 年?数字与时间的碰撞,比任何口号都锋利。
西柏坡思政教师培训的最后一课,不在纪念馆,而在返程的大巴上。关掉麦克风,让老师们静默十分钟:如果下一学期必须带学生重走这段路,自己敢不敢把课堂搬到田野?敢,热情就被点燃;不敢,再华丽的教案都是空壳。
红色文化不是装饰,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教师是否仍有 “赶考” 心态。西柏坡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让思政老师先成为学生,再成为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