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研修:高校党组织融合思政与专业的 7 把钥匙
高校党组织在西柏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研修,用红色基因撬动课程革命,让思政与专业同频共振,破解 “两张皮” 难题。高校党组织西柏坡大思政课实践研修,西柏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政研修深度融合路径
高校党组织在西柏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研修,用红色基因撬动课程革命,让思政与专业同频共振,破解 “两张皮” 难题。
凌晨四点,山风掠过柏坡岭,灯火在窗棂上摇晃。没人想到,一堂关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课会在这里开场。
带队老师把示波器接上村口微网,波形抖动,学生屏息。同一时刻,另一组人在旧居外墙描摹标语,粉笔灰落在袖口。两组人看似各忙各的,却在下一刻被召集到同一块空地:电网波动与土地改革的账本被摆在一起,问题被抛向所有人 ——“如果当年没有那笔公粮调度,今天的波形会怎样?”
这不是设计好的桥段,而是高校党组织西柏坡大思政课实践研修的常态。课程表上没有 “思政” 二字,却处处是思政;没有 “专业” 标签,却处处是专业。高校党组织在这里要做的,是把 “两张皮” 缝成一件贴身的衣服。

变量一:课程设计的 “裂缝”
传统课堂把知识切成块,思政一块,专业一块。太行山的课堂把裂缝撕开,让风灌进去。
第一天傍晚,土木系学生测完旧居沉降,数据异常。带队老师不给答案,只递过去一张 1948 年的支前路线图。学生对着等高线重新计算,发现当年老乡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土石方量,恰好能解释今天的沉降曲线。计算完成,思政元素自己浮现:数字背后是人力,人力背后是信念。
高校党组织要做的,是把这种 “裂缝” 带回学校。方法很简单:把专业课程的 “必做实验” 改成 “必解问题”,再把问题丢进真实场景。学生为了求解,会自己把思政元素拉进来。

变量二:师资联动的 “错位”
太行山的师资不是 “谁来讲”,而是 “谁先开口”。
第二天中午,农学老师蹲在田埂上量叶绿素,思政老师站在他身后问:“如果当年没有土地法大纲,这片地的含氮量会怎么变?” 农学老师愣住,转身把土样递给思政老师:“你测测信念的 pH 值。”
高校党组织需要制造这种 “错位”。具体做法:把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办公室打乱重排,让他们的课程表交叉。交叉不是合课,而是让问题在走廊里先打一架,再进教室。

变量三:评价机制的 “回声”
第三天凌晨,学生交作业。作业不是论文,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用专业术语解释 “为什么柏坡岭的风比别处更坚定”。
评分标准只有一条:能不能让隔壁专业的学生听懂。听懂的标准是,隔壁专业学生在评论区用本专业的公式回一句 “我算过了,确实如此”。
高校党组织要把这种 “回声” 带回学校。办法是:把学生的期末作品挂到校园网,让全校师生用各自专业的语言投票。票数不是关键,关键是投票时必须留下 “我如何用我的专业验证你的结论”。
返程的大巴驶出太行山,车窗外的标语渐渐模糊。带队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句话:“我们带走的不是课件,是裂缝、错位和回声。”
三个月后,同一批学生在校园微电网实验里复现了柏坡岭的波形。他们在报告里写道:“当年老乡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信念,今天用逆变器也能推出来。”
高校党组织终于明白,西柏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融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的融合不在山里,而在回校后的每一次 “裂缝” 被撕开、“错位” 被制造、“回声” 被听见。
太行山的风还在吹,只是吹进了更多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