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门爆款课程让支部 “活” 起来:西柏坡红色密码

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3 门沉浸课程破解基层党组织 “不会学、学不深、用不上” 痛点,把旧址变课堂、把史料变教材,让支部建设真正落地见效。

  西柏坡的山风带着松脂味,也带着 1948 年的电报声。很多人以为这里只剩旧桌椅,其实它藏着一套 “支部升级公式”。把课堂搬进旧址,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让组织力在砖缝里重新发芽。

  一、把 “赶考” 焦虑变成支部动能

  当年一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电报,让全党绷紧了 “赶考” 神经。今天的支部同样面临 “大考”:群众需求升级、治理难度加大。基地把电报原件放大成一面墙,让学员站在墙前限时写出本支部 “赶考清单”。写完立刻挂到柏树下互评,谁的清单最空谁脸红。焦虑被公开晾晒,反而成了动力。

  二、让纪律条文长出牙齿

  很多人背条例却管不住一支笔。基地把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木门拆下一扇,做成 “纪律转盘”。转盘上刻着 “公款吃喝”“私车公养” 等高频风险点,转到哪条就必须在旧址当场演练一次 “如何拒绝”。演练被拍下,回单位后由支委轮值播放,画面里的自己成了最好的警示片。

  三、把群众工作拆成可复制的动作

  西柏坡时期,老乡把门板拆下来给部队当床板,部队临走又把门板钉回去。这段细节被做成 “门板测试”:学员分组进村,两小时内必须为老乡做一件 “拆得下来、安得回去” 的小事。有人帮老人修好漏雨的瓦,有人替留守儿童搭好被风吹散的晾衣架。小事做完,村民签字打分,低于 90 分的组当晚加学一篇《为人民服务》。动作被量化,群众工作就有了刻度。

  四、让学习成果长出回城的路

  课程结束不拍合影,而是发一张 “回城车票”。车票背面印着本支部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以及对应的西柏坡解法。三个月后,基地电话回访,支委必须报出 “车票” 落实进度。没做到的,车票作废,需重新补课。一张小纸片,把红色能量带回了城市楼宇。

  有人质疑:短短几天,真能改变一个支部?答案藏在返程的大巴上。车窗外的太行山渐渐远去,车厢里却开始自发复盘:谁把 “赶考清单” 贴在了办公室门口,谁把 “纪律转盘” 改成了线上小程序。西柏坡没有给他们现成答案,只给了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问题的锁。

  基层党组织建设最怕 “学用两张皮”。西柏坡的红色课程之所以有效,在于它把精神密码翻译成当代语言,把宏大叙事拆成可执行的动作。支部带回的不是纪念品,而是一套可以反复使用的操作系统。下次再有人觉得党建枯燥,不妨让他去西柏坡吹吹山风,听听电报声,然后在柏树下写一张属于自己的赶考清单。

【如您详细了解关于大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信息,可联系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

Emory Rowland

关注我们

关注西柏坡大思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了解实时最新基地动态!如果您更快更直接的了解学习培训课程、路线、费用等详细信息,您可以直接连接主职老师:1551048075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