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柏坡精神看思政课的使命担当
本文探讨西柏坡红色文化对当代思政教育的启示,分析思政教师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特殊使命,提出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西柏坡它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虽历经七十余年风雨,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余音犹在。如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西柏坡,会发现它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远超越了地理意义的范畴,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可现实却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在开展红色教育时,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研究就发现,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背诵红色经典,却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现象亟待改变。西柏坡时期,老一辈革命家们展现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这些精神恰恰能补上现代教育在实践精神方面缺失的一课。
思政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在河北某高校的一次调研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数据显示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思政课堂,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竟提升了 27%。这一数据有力地说明,单纯的理论灌输无法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思政教师应以此为借鉴,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西柏坡精神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 “两个务必”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往往能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让他们在对比中领悟精神的永恒价值。
责任与担当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们有着鲜活的历史载体。西柏坡时期,同志们身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却完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使命。这种精神放在当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中,有着镜像般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政教师更需要坚守精神高地,成为红色文化的活态载体,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热情,去感染和引导学生。
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就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必须充分考虑接受主体的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讲述上,而是要兼具历史视野和时代敏感性,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既要准确地传达西柏坡精神的原貌,又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对红色文化进行重新包装和诠释,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在西柏坡的土墙灰瓦间,闪烁着先辈们的智慧光芒,这光芒穿越时空,依然能为今天的思政教育指明方向。当教师自己真正理解并内化了西柏坡精神,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 “知道” 到 “体道” 的飞跃。只有当教师对这种精神有了深刻的体悟,才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环节。思政教师不能单打独斗,而要从课程设计到校园文化营造,从理论阐释到实践引导,全方位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生态。这绝不是教师的额外负担,而是他们回归职业本质的必由之路。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让他们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