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守正”与“创新”
本文深入探讨西柏坡思政教育在内涵式发展中的“守正”与“创新”,分析其如何通过坚守红色基因根基、创新教育形式和技术手段,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结合最新实践案例和政策导向,揭示西柏坡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未来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西柏坡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其思政教育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既坚守红色根脉的本真,又融入时代元素进行创新,成为西柏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守正:筑牢红色基因的根基
西柏坡思政教育的守正,体现在对历史本真的坚守和对核心精神的传承。西柏坡时期形成的“两个务必”精神、“进京赶考”意识等,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例如,西柏坡纪念馆通过还原中共中央旧址、陈列珍贵文物等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来源:西柏坡纪念馆官方资料)。同时,依托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课程设计上,西柏坡思政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革命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融合。例如,通过专题讲座、情景党课等形式,系统讲解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等内容,确保红色基因在理论阐释中得到精准传递。此外,注重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新:激活思政教育的时代生命力
西柏坡思政教育的创新,体现在教育形式、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的多元探索。在形式创新方面,西柏坡纪念馆推出“重走赶考路”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例如,参与者可以穿上军装,沿着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路线行进,通过互动任务加深对“进京赶考”历史背景的理解(来源:西柏坡纪念馆2025年实践报告)。
在技术应用上,西柏坡积极引入数字化手段。2025年启动的主题展馆修缮提升项目中,投入625万元用于多媒体数字内容制作,包括VR重现历史场景、智能导览系统等,使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通过VR技术,学员可以“走进”三大战役的指挥现场,感受硝烟弥漫的战争氛围,提升学习的沉浸感(来源:西柏坡纪念馆政府采购意向公告)。
在传播渠道方面,西柏坡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覆盖面。例如,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红色故事短视频、线上党课等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2024年,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京津冀多所高校成立“大思政课”建设联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跨区域教学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超过5000人次(来源: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工作报告)。
三、守正与创新的协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西柏坡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前提。西柏坡始终坚持以红色文化为根基,确保教育内容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例如,在开发文创产品时,严格把关设计理念,避免过度娱乐化,确保产品传递的精神内涵与西柏坡历史相符。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延伸。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和教育理念,使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参与学习。
为实现长效发展,西柏坡建立了“政校企馆”协同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高校输送专业人才和理论研究成果,企业参与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纪念馆作为核心载体整合资源。例如,2025年西柏坡与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能力,同时为纪念馆注入年轻活力(来源: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活动报告)。
四、未来展望: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华章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西柏坡思政教育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方面,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度,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为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在创新方面,探索“红色+”模式,如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红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等,拓展教育的社会价值。例如,开发“红色研学+农业体验”项目,让学员在学习革命历史的同时,了解乡村发展成就,增强对“三农”工作的认识。
此外,西柏坡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向世界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例如,2025年计划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西柏坡精神国际论坛”,邀请国际学者共同探讨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文明互鉴。
西柏坡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担当。通过坚守红色基因的本真,创新教育形式与手段,西柏坡正以开放的姿态,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